迷路之途 楊怡祥

  我從三十年前還在當學生的時候開始,就對平衡神經學特別感興趣,那時臺灣唯一研究眩暈的地方是「台北鐵路醫院」,幾乎所有關於眩暈的疑難雜症都轉介到那裡接受診治。一到寒暑假,我就應家父之命每天跟著見習,故得以比一般醫學生更早接觸這門深奧、容易令人「迷路」的學科。我仔細觀察發現,該院的耳鼻喉科是在院長楊蓮生到任後才開始茁壯,一九六三年又率先成立眩暈科,整整費了二十年時間才成為全台首屈一指的眩暈診療中心;可見以後如果也想在這個領域發展,勢必得花費更多精力。因此當時的願望就是畢業後能留在鐵路醫院,好「不勞而穫」接收這些寶貴、龐大的醫療資源,不必踏上艱辛的創業之路。

  但家父(楊蓮生教授)說:「哪能父子都在同一科看診!何況眩暈病患也沒有多到能養活我們倆的程度。」執意把我送到國外進修。於是先赴美國哈佛大學,一九八六年結束耳神經病理學研究員一職後,轉赴日本埼玉醫科大學平衡神經科擔任專攻生,那時才驚訝地發現眩暈病人竟然那麼多。在同一時期,台北鐵路醫院的眩暈患者一天頂多三、四十名而已,而埼玉醫大在鄉下,離東京約一個半小時車程,需轉三次火車才能到達,可是從全國各地來就診的眩暈病患,平均每天都超過兩百人,占埼玉醫大附屬病院每日門診量的一半以上;為了紓解看診壓力,院方特別把眩暈門診從耳鼻喉科分出來,獨立成「平衡神經科」。

  為什麼眩暈病患那麼多?指導教授?田英治說:「這樣還不算多,因為這裡是鄉下,交通不便,你回臺灣後若在台北看診,眩暈病人一定會多得像關之原之戰中,武田信玄與德川家康所佈陣的人馬。」我難以置信地跟著?田教授門診、查房、開會,從他那兒學到眼振電圖、電腦斷層掃描及血管造影之判讀,深感獲益良多。因為原先家父教給我的只是觀察患者有無眼振,到了埼玉醫大才知道人家早已超脫觀察眼振的境界,開始研究多采多姿的異常眼球運動;從眼球運動就可以判定病人有無腦瘤、會不會死,甚至預知眩暈患者三年後會發病,使我眼界大開,從一個只知道內耳的耳鼻喉科醫師,進入小腦的研究領域,成為專治眩暈的平衡神經科醫師。

  ?田教授已經累積了三十年功力,看過的眩暈病例之多,放眼世界敢說無人能出其右,我天天跟在身旁,承他無私指導,幾乎看盡所有眩暈症狀,沒有一種被難倒,當時我還不到三十歲。?田教授認為我已經足堪獨當一面,就贈送一個立軸屏風當作「出師」賀禮,上面的圖案正是關之原戰場人馬雜沓的景象。我懷著雄心壯志返國,想起父親的諄諄告誡:「不要想靠看眩暈吃飯」,不禁忐忑不安起來。

  家父一本當初「一山不容二虎」的想法,要我自立門戶,不要賴在台北鐵路醫院。於是「投奔」鄰近的台北市立和平醫院耳鼻喉科,不久後就在恩師黃柏榮主任指導下,成立眩暈特別門診,最初每天只看個位數,到後來最多一診看到六百名病患,應了?田教授的預言。後來我離開和平醫院,應聘到台北宏恩綜合醫院成立眩暈科,粗估這二十餘年來,至少診治了三十幾萬名眩暈患者。

  為了探究臺灣潛在的眩暈人口,我曾經以兩年時間篩檢了八八九名飛航人員,了解多少人會出現「搖頭眼振」。檢查結果發現共有六十名,其中本國飛行員占三.七%,外籍人士占八.八%,飛航管制員占一三.九%。外籍飛行員的眼振出現率比較高,可能是因為他們多半從外國退休之後才來應徵,平均年齡五十歲,約比本國飛行員大十歲,較容易出現「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」之故。而飛航管制員平均只有二十五歲,眼振出現率也高達一三.九%,應該是他們純粹係招考未如飛行員一般的嚴格體能篩選之故。這個結果與日本學者的報告:一四%的正常人會出現搖頭眼振極為接近(航醫中心的統計為一三.九%)。也就是說,可能罹患眩暈症者約占總人口的一四%;以臺灣目前約二千三百萬人計算,眩暈族高達三百二十萬餘人,與?田教授的預測極為接近。

  根據多年診治經驗與研究,眩暈患者的出現率偏高可能與下列原因有關:

(1)醫學教育普及,檢驗技術提高。

  由於醫學教育普及、生活水準提高,多數人都知道身體不適就應該去看醫生,而且有餘力這麼做,不會因為出不起掛號費而當「忍者龜」(從前經濟不富裕,即使每年發作一兩次眩暈,也都忍一忍就過去了)。加上拜科技發達之賜,檢查設備愈來愈先進,原本查不出來的原因現在都一目瞭然;有人原本以為只是小感冒頭暈,沒想到一檢查才知道眩暈問題之大。

(2)飲食不節加上化學毒物傷害。

  現代人飲食普遍營養過盛又缺乏運動,以致血脂肪升高,成為腦血管病變的誘因之一;如果又過量飲酒,小腦細胞及微細血管就容易受到傷害。有時因為職業或環境因素而經常接觸甲苯、溴酸鉀等化學物質,或受到有機汞汙染;或者醫學常識不足、抗生素注射過量等等,都可能引發性質不同、程度不等的眩暈症狀。

(3)競爭壓力大而解壓方式不當。

  由於社會競爭激烈、身心壓力過大,自律神經失調固然可能導致眩暈;若舒壓方式不當,例如縱情於高分貝場所,也容易造成內耳傷害而出現眩暈。

  雖然說眩暈主要是內耳的迷路發生問題所致,但其機轉與防治之道卻不是三言兩語所能盡道,不僅患者聽得迷迷茫茫霧煞煞,即使非專長眩暈的耳鼻喉科醫師都有可能誤入迷途。為了讓眾多患者知道辨別頭暈與眩暈的異同,而且很容易進入情況,我不但巨細靡遺地解釋,還大量引用中外歷史故事,希望能加深大家的印象,而且一看就懂、終身難忘,輕輕鬆鬆就解除了眩暈困擾,故名之為【治眩暈聖經:揮別頭暈目眩】。如果能夠看故事、講原理、治眩暈,那才是出版本書的價值所在。

 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台灣眩暈之父 楊蓮生教授,並感謝元氣齋出版社林鈴塙社長為本書付梓所做的努力。

本文出處博客來揮別頭暈目眩:診治眩暈聖經 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39568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link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